您在這裡

居國中以避國──大沙畢與清代移民外蒙古之漢人及其後裔的蒙古化(1768-1830)

重探『帝國』與『地方社會』──『華南研究』與『新清史』的對話」專號
蔡偉傑
年份: 
2017
卷: 
15
期數: 
2
頁數: 
129-167
電子全文下載 (PDF格式): 
摘要: 

本文受到「華南研究」與「新清史」兩種取向的啟發,將研究地域移到清朝的內亞邊疆,利用烏蘭巴托與臺北的檔案館所庋藏之蒙漢文民間文書,以清代漢人移民及其後代在外蒙古的蒙古化為主題,探討清代蒙古的佛敎組織作為次官方權威在滿洲統治者、蒙古原住民與漢人移民三方的互動中所起的關鍵作用。這些漢人移民以商人為主,也有傭工、農夫與石匠。他們多半來自華北,以山西居多。當中有些人領有照票,有些則無。領有照票者,其照票亦多半已過期。他們在當地成家立業,取蒙名,娶蒙女,長達數十年。其後代亦取蒙名,有漢名的極少。由於病重或衰老而無法回到關內原籍,擔心妻小孤苦無依,故將其妻子丶兒孫與家產奉獻給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,成為大沙畢的屬民與財產。這些漢商的後代藉此由民籍轉入蒙旗籍,在法律上成為蒙古人的一份子,並取得在蒙古合法居留的權利。這些人後來很有可能都認同自己為蒙古人。更重要的是,他們得到蒙古社會的接納。透過訴諸蒙古當地佛敎制度的權威,這些漢商得以保全自己的家產,避免因清朝官府追緝或內地親戚要求瓜分財產而蒙受損失,並保證其妻小生計無虞,因而達到「居國中以避國」的目的。

歷史人類學學刊